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落幕-新华网
山东频道 > 新闻 > 正文
2024 10/22 10:39:21
来源:济南日报

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落幕

字体:

  10月17日至21日,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。恰逢我国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20周年。通过这场盛会,我们不但得以了解20年来中国非遗保护所走过的路程、取得的成果,更重要的是,它向观众展示了非遗因为不断传承与持续创新而生发的勃勃生机,让人们看到了非遗的美好未来。

  近日,泉城济南的一场盛会再次让众人瞩目:独具匠心的产品、精妙绝伦的技艺、精益求精的艺人、精彩纷呈的故事、弦歌不辍的传承,同时在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呈现。非遗凝聚着祖先的智慧,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,在政府、传承人、民众的共同努力下,方能确保这些文化瑰宝得以永续流传。

 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

  非遗保护体系

  2004年,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批准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的决定。到今年已走过20年。

  在本届非遗博览会的序厅,大事记墙记录了中国非遗20年走过的如歌岁月:印发《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、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、设立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、第一次全国非遗普查工作、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、全面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作、出台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》……20年来,中国已形成符合国情、与国际衔接、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,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方案。

  “海风千万里,不如花开四季簪。”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展区,传承人黄丽泳头戴簪花和金饰,繁花似锦,仿佛春天就在她的发间绽放。

  2023年,蟳埔簪花围火爆出圈并一直火到了现在,这种火爆并非无迹可寻。2008年以“簪花围”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,在泉州市各级政府宣传推动下,每年有30多批次来自国内外的新闻媒体、采风团、专家学者等来蟳埔拍摄、调研;2013年,泉州市出台《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整治规划》,对蟳埔女发饰服饰、蚵壳厝等民俗资源出台保护措施;2019年6月,蟳埔举行“最美簪花围、海丝后花园”首届蟳埔女盘头大赛,由此诞生了一群“簪花围”技艺大师。

  蟳埔村属于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,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是2007年6月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坚持“保护优先、整体保护、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理念,泉州、漳州、厦门三市共建共享,建立健全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、社会参与的共同保护机制,坚持非遗与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一体保护,保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。

  2015年起实施的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,累计培训受益人数超过10万人次,提高了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,进一步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。

  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,学院相关负责人吕昌清介绍,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资源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,学院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,提出了“一村一工坊”“一年一赛事”等措施,通过学生回家乡成立非遗工坊、举办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方式,助力乡村振兴。据了解,研培计划开展以来,学院累计开展非遗研培23期,培训学员1700余人次,累计带动绣娘1万余名。

  系列措施的实施,一方面推进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,一方面也推动非遗服务社会发展,惠及民生。据了解,全国60%以上的县,也就是1721个县设立了9100多个非遗工坊,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。

  重庆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、壹秋堂创始人綦涛不但在家乡重庆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,确保困难群众实现居家就业;还跨省来到广西巴马,以瑶族非遗及巴马文旅资源为依托,开发文创手工艺品、建立产学研创基地、培 育 瑶 族壮族新手艺人,带动周边居民就业30至50人,解决搬迁群众“就近就业+家庭照顾”的迫切需求。

  非遗“年轻态”正青春

  在博览会现场,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的面孔不时闪现。他们将现代元素融入非遗设计,让非遗变得“潮”起来,更贴近现代生活。

  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凤仪镇敬天村有着600多年的白族土陶烧造历史。当地匠人们沿用自古传下的技艺,纯手工慢轮盘条,再以“龙窑”柴烧制陶,制成的陶瓷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。2013年,大学毕业的董建华回到家乡,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土陶制作技艺。美术专业的他,不但在器型、设计、实用性上改变传统土陶产品的限制,开发出瓦猫、茶具、酒具等新产品,还打造了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研学”的运营方式,扩大了大理土陶的影响力,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人气。

  在非遗博览会现场,有很多“传二代”“传三代”的身影。

  作为徐州香包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,孙歌尧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学习制作香包。她不断创新,一系列专利技术的应用,提高了30%到50%的生产效率,为香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
  今年15岁的王玺然是莱芜锡雕第十代传承人,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在寒暑假帮着爷爷、爸爸打打下手,简单地打磨一些东西。他希望长大后从父辈手中接下锡雕的接力棒。

  非博会现场,记者还看到了最小的“传承人”——不到5岁的陈舒曼。她的妈妈张居悦是羌族刺绣项目州级代表性传承人。2013年,大学毕业后的张居悦,回到家乡理县参加了羌绣国家级传承人李兴秀举办的刺绣培训班,专业系统地学习羌族刺绣。2014年,她成立了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,开展羌绣技能培训,大力培养发展绣娘队伍,同时创新产品花样,羌绣开始走出大山。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,陈舒曼从2岁多就拿起绣针,有模有样地绣了起来。

  让青少年群体了解、认识和学习非遗技艺,对于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10月19日,2024年“技耀泉城”海右技能人才大赛—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决赛举行,首日比赛是青少年组选手们之间的对决。蚕丝扇制作、毛猴、微雕……小选手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“绝活”,展现了“泉城非遗娃”不俗的实力。

  2018年,济南教育、文旅部门联合启动“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”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、在孩子心中“生根发芽”。自2018年以来,连续7年,每年列支市级财政资金,累计遴选扶持187所学校参与“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”,支持学校与非遗传承人签订教学协议,遴选德艺双馨的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。出版《中小学非遗示范课例——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下》一书,建立了非遗十大门类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链接。根据学校需求、教学特点及学生接受程度,“一校一项(非遗项目)”向学校提供“点单式”服务,形成“全面开花”的非遗教育格局。得益于“非遗进校园”,529名学生被命名为“泉城非遗娃”,万余名学生接受了非遗传承文化教育,一批青少年成长为非遗的热爱者、传播者、传承者。

  科技为非遗保护

  提供新视角、新创意和新思路

  借助AR交互技术,感受河南马街书会盛况;在皮影体感互动空间看皮影随自己动作而演绎世间百态;在大屏幕上沉浸式感受“蟳蜅女变装”……非遗博览会上,AR、VR、裸眼3D等“数智”技术亮相,科技创新助力非遗展示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。

  在景泰蓝传统制作技艺数字化体验展区,一名观众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掐丝工艺。在装有摄像头的电脑前,观众只需调整好脸部与之相对应的距离,通过眼球定位和追踪技术,就可以通过裸眼3D的方式体验非遗技艺景泰蓝制作的全流程。

  在百度百科AI非遗馆,将个人照片上传至智能体,就能一键获取京剧装扮,让许多京剧爱好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。

  百度百科总经理容薇介绍,百科AI非遗馆第一期共开放传统戏剧馆、传统技艺馆、民俗馆和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馆四大场馆,上线京剧、越剧、夏布织造技艺、蟳埔簪花、围棋、象棋等10个智能体产品。这些智能体不仅储备了丰富的非遗知识,还可以和用户进行创意互动。以京剧国粹为例,除了一键变装,“京剧小京京”智能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、历史背景、艺术特点,欣赏《玉堂春》《长坂坡》等经典作品,又可以回答当下京剧的传承现状和文化影响等问题。

  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持,除了非遗作品的数字化展示,新媒体传播也为非遗的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。

  据统计,目前在155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,有超过99%的项目都拥有了持续在运营的新媒体账号和内容。通过短视频、直播平台等形式,非遗得以广泛传播,吸引了大量年轻创作者和观众。

  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、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经理杨洁介绍,最近几年,非遗内容在抖音等平台广受欢迎,“曹家班唢呐”“潮汕英歌舞”等多个非遗项目在抖音平台出圈。近年来,抖音陆续发起“非遗合伙人”“看见手艺计划”“DOU有好戏”等项目,扶持不同类型的非遗创作者和传承人。接下来,抖音集团将依托平台和技术能力,发起“抖音非遗计划”,提高非遗传承人数字能力,培养高质量的非遗传播人才;同时,推出非遗相关优势特色产业扶持专项,开展系列“非遗正当时”促消费营销活动,助力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体验。

  博览会上,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助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。京东方艺云的非遗作品数字化展示,泡泡玛特的非遗潮玩、微博的“焕新非遗计划”等,为非遗保护提供新视角、新创意和新思路。

  5天的盛会,展示了非遗从最初被人们认识,到渐渐融入现代生活的20年的不凡历程。非遗博览会在济南的举办,向人们展示了这座非遗之城的独特魅力,也推动了非遗在这座城市发芽、开花、结实,实现了城市与文化传承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王媛媛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