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东营:从一株草看黄三角生态系统恢复-新华网
山东频道 > 新闻 > 正文
2024 10/22 10:45:56
来源:大众日报

山东东营:从一株草看黄三角生态系统恢复

字体:

  深秋的黄河入海口,大片的盐地碱蓬呈现出饱满的红色,一幅“红毯迎宾”的画卷从眼前铺展开。这得益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“保护区”)近年来下大气力推进的生态修复。

  “这3.1万亩盐地碱蓬是咱们今年种下的,现在看达到了预期效果,长得不错。”看着眼前的“红地毯”,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,“盐地碱蓬给底栖生物营造了一种觅食、栖息、繁育的环境,起到了改善生态、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作用。”

  此前,这片修复区里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互花米草。互花米草在上世纪曾是不少国家用来防风抗浪、抑制风沙、增加湿地面积的植物,但其根系发达、繁殖力强、种群扩散快,也会造成生态平衡破坏、生物种群退化。2010年以来,在黄河三角洲的新生湿地滩涂上,互花米草变成了严重危害生物多样性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
  “互花米草疯狂生长,导致本地物种盐地碱蓬、海草床消失,贝类、蟹类等底栖生物死亡,鸟类栖息觅食地大面积减少,海岸带成了静悄悄的‘绿色沙漠’。”周立城介绍,2016年起,保护区开始针对互花米草进行治理;2020年,打响互花米草防治“攻坚战”,现已治理互花米草13.1万亩,全面遏制了互花米草的蔓延态势。

  治理互花米草只是生态修复的第一步,恢复黄河口滩涂原来的生态环境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。“盐地碱蓬在0℃左右就能发芽,但如果碰上强降温,刚出生的幼苗会被冻死。如果天气太热,底栖生物出来活动较多,幼苗又会被吃掉,因此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非常关键。”周立城说,今年惊蛰节气,他们适时进行了第一轮大面积撒种,并通过人工照明、投喂引流等人工干预的方式,把区域内的厚蟹等底栖动物引流到种植区域外。

  现在的保护区内,原先被互花米草侵占的区域,盐地碱蓬、海草床、芦苇渐次回归。火红的盐地碱蓬连成片,河汊蜿蜒其中,螃蟹洞密密麻麻分布,近岸硬地上,螃蟹壳、牡蛎壳、白蛤壳俯拾皆是,鹭类、鹬类鸟儿在远处时起时落。

  “盐地碱蓬和海草床既是植被,也是动物最基本的食物,植物多了,蟹类等也会明显增多,伴随而来的就是鸟类也越来越多。”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。目前,保护区内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27%,平均生物量增长50%,河口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明显提升。保护区还在浅海和海陆交接区域构建牡蛎礁、贝藻礁2.6万亩,修复海草床1500亩。

  为更好地做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,保护区探索构建湿地水系大循环系统,形成“河流水系循环连通、原生湿地保育补水、鱼虾生物繁衍生息、野生鸟类觅食筑巢”的生物多样性湿地。

  近年来,东营还通过实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珍稀林木培育等多个专项生态修复工程,初步形成了以黄河入海口为重点,以沿黄生态长廊为骨架,以生态林场、湿地公园为点缀的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格局,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“河—陆—滩—海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。

  □ 大众新闻记者 杨 珂 段学虎 张园园

  东营日报记者 陈同磊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王媛媛】